论会展经济与会展人力资源培养

发布时间: 2009-10-15 来源:

    会展业,包括会议业、展览业,是世界上一个非常巨大的产业,根据国际展览业权威人士估算,国际展览业的产值约占全世界各国GDP总和的1%,如果加上相关行业从展览中的获益,展览业对全球经济的贡献则达到8%的水准。国际会议同样是一个巨大的市场,根据国际会议协会(ICCA)统计,每年国际会议的产值约为2800亿美元。在德国等会展业发达的国家和地区,会展业对经济的带动作用达到1:9的水准。

    自上世纪90年代我国会展旅游业启动以来,发展迅速,年增长速度达到20%以上,大大高于我国其它领域经济总量的增长。目前,会展业已经成为带动我国经济发展尤其是大中城市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而最新的调查表明,中国会展场馆在进入本世纪以来,新型展馆和扩建展馆数量、规模增幅更是达30%以上,特别是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香港国际展览中心、广州新国际会展中心、深圳国际展览中心等特大型展馆的建成,使中国展馆数量、规模跃居世纪第一。但会展业迅速发展的同时,展馆经营管理方面的诸多矛盾也日渐暴露出来,如重复办展、价格混乱、无序竞争、落后的管理和服务等。

    上述问题和矛盾的解决是一个系统工程,如转变观点,提高认识;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加强建设,优化环境;完善制度,加强管理;坚持会展的国际化、专业化、规模化及特色化。争创名牌;以及强化培训,提高素质等。这里仅就发展会展教育谈一谈本人的认识。

    我国会展业发展才刚刚起步,会展从业人员的素质与国外会展发达国家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目前国内许多展览会在服务理念,服务的专业化、标准化、规范化、人性化等方面还需提高,有待于向国外一流的展览会学习。

    伴随着会展业的迅猛发展,近年来会展人力资源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已经引起业内外人士的重视,成为摆在会展业界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在会展行业内部纷纷举办各种培训班的同时,全国各地的一些高等院校和一些职业技术学校也办起了形形色色的会展管理专业、会展经济系,甚至建立了会展学院(如厦门国际会展职业学院)。

    目前需要搞清楚的问题是:第一,未来5年我国需要新增多少会展专业人才,主要是哪些城市需要会展人才?第二,会展人才需求的结构怎样?只有掌握了会展人才需求的数量和结构,才能在此基础上确定会展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模式。

    一、会展专业人才需求市场容量

    以上海和北京为例。上海是我国会展业市场条件最好、发展最快的城市之一。近年来,上海展览会数量每年以近20%的速度增长,年举办展会数量已达300多个。据有关部门统计,截至2003年年底上海与会展业务有关的企业近2000家,其中主营会展的企业511家,具有主办国际展资格的企业达24家,展馆总面积近17万平方米。

    然而据上海师范大学旅游学院调查,目前上海会展业有经验的高级项目经理不足50人,复合型会展人才不到100个。上海如今每周要举办5.5个展览,通常举办一个大型国际会展至少需专业人才8090人。上海申博工作领导小组和上海外服公司等单位的调查也表明,上海现有会展运营管理、广告和物流等人才仅能满足1/3的市场需要。按上海200家会展公司及会展服务公司计算,保守估计今后5年需要会展人才2500人;上海150多家三星级以上饭店需要会展人才1200多人。考虑到会展公司和饭店增量、世博会自身需求以及对会展业的推动等因素,人才缺口会更大。

    北京目前拥有具一定规模的会展场馆13座,展览面积约22万平方米,会议室面积2.3万平方米。此外北京市共有旅游定点饭店662家,星级饭店572家,客房数达到10.3万间,其中很多饭店的会议场所都达到了国际标准。

    根据《北京会展业发展规划(2004-2008)》,到2008年,基本实现场馆现代化、服务国际化、市场规范化、人才专业化,使北京成为亚洲主要会展城市之一。北京市的会展收入年均增长30%,会展总收入超过70亿元。

    上海和北京是我国会展业发展的典型代表。按照业内专家学者的普遍预测,未来若干年,中国会展业仍将以年均15%~20%左右的速度快速增长。但是,这种快速增长并不会出现遍地开花的局面,仅仅限于为数不多的城市。因为,会展经济的发展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并不是所有的城市都适合发展会展经济。从国际会展业发展经验看,展览场馆的建设往往集中在经济发达、金融贸易集中的地方,或具有地方特色(如丰富的旅游资源)令世人向往的地方,或某一产业非常发达、在世界颇有影响力的地方。如在展览大国德国,大规模的场馆也仅建造在汉诺威、法兰克福、慕尼黑、科隆、杜塞尔多夫等几个具有特色产业、经济较发达的城市。

    如果,未来五年我国的会展城市主要集中在上海、北京等10个左右的城市,用上海会展人才年均增量800人(已经作者修改)作为参考,全国(不含港澳台地区)年均会展人才增量需求上限为8000人。事实上,除了上海和北京等中心城市外,其他城市会展人才的年均需求量要小得多。采用黄金分割法,笔者认为,我国未来会展人才年均需求量大约在5000人左右。

    二、会展专业培养规格及模式

    由于会展业涉及经济学、管理学、贸易学、市场营销学、公共关系学、美学、工程设计学、心理学等等,并且涵盖了研究、策划和实施三个大的层次,会展业的综合性特点决定了其所需人才是多方面的,包括会展运作人才、设计人才、管理人才、高级公关人才、精通国际商务的人才、法律人才和配套的大量的各类服务人才等等。但是,并非所有的会展从业人员均要由会展专业培养。例如,研究和策划层次的人力资源需求,可由MBA毕业生补充,展场布置所需的专业技术人才可吸纳美工专业毕业生。如果将上述数字缩减1/3左右,那么真正需要由会展专业培养的专业人才全国每年不超过3400人。而这3400人的需求,有相当一部分可通过全国各高等院校中已有的旅游和饭店管理的本专科专业增设会展专业方向来满足。鉴于此,笔者认为,各地不宜盲目地、一哄而上地兴办会展专业,尤其不宜草率地兴办本科及以上层次的会展专业。

    笔者倾向于这样一种观点,我国会展专业的重点应定位于高等职业教育层次。其理由正如北京国际展览业协会秘书长、北京国际展览中心总经理陈峰所说:“在职高开办会展专业定位非常好,从办展人员的构成上来说,需求的正是职高这一层次的人员。会展工作不但需要高端人才———需要他们进行会展项目的开发、策划、营销、管理、交流与服务,更多的还是需要基础人才———会展业是一项庞杂的系统工程,项目落实后,需要跟进大量的文印、电话、传真、接待、注册、协调、服务等工作,这样可以使高端人才有更多的时间进行市场分析、客户跟踪,从事高端调研工作。如果让高端人才既忙于高端工作,又疲于应付大量的基础事务性工作,很难想象他们会稳定下来安心工作。”“会展专业如果办成本科,那么就需要把其外围专业的大量课程加入到其中来,这就造成了浪费,所以在职高开办会展专业比较合适。”

    从国际上看,会展专业人才的培养主要有两种模式———欧洲模式和美国模式。欧洲模式主要是以法国、德国、意大利等到国家为代表,这些国家将会展专业作为职业教育的一部分,采用的是学历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一体化,进入大学学习会展专业,同时也就获得职业资格,因而在课程设置方面,将职业技能教育与必备的理论融合一体。而美国模式,学士、硕士学位的学习与职业培训是分开的,采用的是多层次的教育体系。

    会展人才总体规格应是具有一定的专业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如果我们把会展专业的重点应定位于高等职业教育层次,那么显而易见,效法欧洲模式是适宜的。按照欧洲模式,对会展专业学生要实行“双证制”:学历证书+职业技能证书。并且,会展人才的培训不能大而全,并且最好与已有的旅游饭店管理专业、旅游营销专业和旅游电子商务专业等形成共生互补关系,充分利用存量教学资源,发挥会展与旅游的协同作用。其专业培养规格建议如下:熟练掌握会议、展览的策划、组织、运作与管理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具有一定的会展设计、管理的实践操作技能。熟悉会展业的政策法规,了解国际会展市场运作的惯例。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综合协调能力。具有较好的外语水平和良好的计算机应用技能。具备良好的职业品质和商务礼仪素质。仪态端庄,身体健康。

    开设的主要专业课程建议如下:会展经济概论、会议服务与管理、会议策划、博览会服务、展览管理、会议设施管理、高级会议策划、特殊活动管理、会展营销、会展环境设计、现场管理、市场调查与预测、电子商务、展览服务合同等。

    三、结束语

    根据国际会展业发展趋势,中国将成为新的会展经济大国,国际会展活动将会越来越多地在中国举办。兴旺发达的会展业需要足够数量的人才支撑,而会展业的竞争对会展从业人员的质量会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从现在起,我们必须重视会展专业构建和会展人才培养模式的准确定位,否则,将会影响我国会展业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下载『易会展APP』,了解更多展会信息!



网站主办单位:黑龙江省国际博览发展促进中心      电 话:+86-451-82340100      邮 箱:chn@gjcjzx.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