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紧货币政策下中小企业出国参展现状及对策

发布时间: 2008-07-29 来源:全国工商联会展业商会网站

    新年伊始,各展览公司加紧了全年招展的攻势,推出了各行业各专业的各国展览会资料,而各外贸企业也开始考虑制订参加展览会的计划。然而从2007年下半年一系列货币从紧政策开始实施,尤其是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不断攀高,使过热的国内经济在紧缩政策推出之时,也导致了相当一部分中小企业在开展对外贸易的工作上遭到“寒流”。

     一、从紧货币政策下中小企业对外参展的心态

  随着2007年下半年中央货币政策一系列措施出台,不断敲响了经济过热发展的警钟。参加国外展览会的主力军是大批中小企业,货币从紧政策出台后受冲击最大的就是这些中小企业。一方面,出口退税政策的改变,退税的产品和退税率都在不断减少和下降,另一方面国内的生产资料成本不断上涨,包括员工的工资有了国家规定的最低保障,形成了巨大的资金压力。银行贷款也对中小企业提高了门槛。在双重压力下,出口利润空间一再压缩,中小企业对出国参展开始出现了“两极分化”的局面。
 
  进入2008年,从紧的货币政策造成了中小企业参展的两大趋势:一是更加追逐参加世界著名的专业性展览会,如法兰克福消费品展、德国科隆五金、法国巴黎面料展等。在欧洲主办单位大幅提高的参展费用面前,大部分中小企业不愿放弃已有的阵地,并幻想获得更多的外贸定单,以摆脱国内生产资金不足的困境。二是更谨慎地选择展览会,更大范围地收集展览会的信息,一旦觉得费用不可承受或有一定的困难,便毫不犹豫地暂停参展,以保住固有的一点资金积累。由于银行贷款和国家对中小企业开拓资金的补贴都愈发难以得到,严格的审核制度,以及国家对高污染产业的整治,势必会影响到一大批中小企业的对外参展的心态。

      二、从紧的货币政策下中小企业参展的现状

  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凡年出口额在1500万美元以下,并有自营出口许可证的企业,可申请中小企业开拓资金的补助。自本世纪初开始,国家中小企业开拓资金办公室制订了一系列相关政策,鼓励中小企业走出国门。这些中小企业为国家赚取了外汇,提高了当地的就业率,大量的税收又为国家建设资金注入了可观的发展基金。尤其在沿海发达城市,前几年地方政府给予了中小企业很大的创业便利,比如给私营企业的出国人员办理因公护照和商务签证,对摊位费和人员出国费给予财政补贴,有的展览会甚至出现了出国参展无成本支出或倒赚的现象。在这种政策的催生下,大大小小的外贸企业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成长,使得“中国制造”的产品遍地开花。不少厂家即使定单少、生产流水线吃不饱,也绝不肯做内贸,不肯把自己的产品流向国内市场,为的是确保出口外贸的高利润回报和市场竞争力。在这样一个利润回报有保障且有国家财政补贴的经济政策鼓励下,中小企业的参展选择,往往与参展国家、参展费用直接联系,哪个展览会费用低,补贴多,其对于参展企业就更有号召力。
 
  然而随着参展次数的增加,中小企业的自觉参展意识开始有了理性的回归,对专业性的知名度高的展览会有了更深刻的印象。中国的中小企业喜欢跟风,互相打听本行业的企业参加哪个展览会,有些展览会就是通过行业内企业口碑相传而不断壮大发展的,可以说,中国企业参加多的展览会往往是该行业比较著名的展览会,反过来,中国企业参加少的著名展览会,不是对方设的门槛太高,就是行业内企业宣传太少之故。如美国芝加哥国际五金展览会是五金行业中著名的展览会之一,在2003年之前中国企业在芝加哥参展。由于主办单位美国五金工具协会和励展公司分道扬镳,2004年他们各自在芝加哥和拉斯维加斯举办了同一名称的展览会,中国企业选择参加了拉斯维加斯的展会,从而使得芝加哥五金展在继续办了一届后终于停办。中国参展商每年参加拉斯五金展有430个摊位以上,再加上自己报名参展的企业,从而使拉斯五金展上的中国馆一直占据了重要地位,中国中小企业参展力量由此可见一斑。
 
  在从紧的货币政策下,中小企业参展的现状不容乐观。目前已显示出几大现象:一是企业越来越谨慎地选择展览会,不轻易决定参展意向。不少中小企业以前很有参展热情,今年以来不再报名参展了,究其原因主要还是资金问题;二是减少参展数量,只选择著名的专业性展览会,或成熟市场和地区。一些参展老客户,以前一年要参加5~6个展览会,但今年以来,只有选择地参加少量影响力大的展览会,一般规模较小的展览会不再涉足;三是只选择参加客户比较集中的展览会,或将来重点开发的地区的展览会。有些企业客户相对集中在欧洲、美国或日本,产品的种类比较适销在该市场。以前有大量的财政补贴,还可以带产品开拓新市场,一般一年也就参加1~2次展览会。现在面对新的经济形势,这些企业只愿意参加当地最有影响的展览会,一方面巩固老客户,发展新客户,一方面可以不断改进自己的产品,保持原有的市场份额。 这也衍生出企业参展的另外一个重要现象:对展览会的了解程度越来越深,对展览公司的要求越来越高,对参展费用的成本核算越来越细,对参展人员的培训越来越精,对展览会的选择越来越谨慎。
 
  三、从紧的货币政策下中小企业的参展对策

  在当前的国内外经济形势下,面对外贸出口的诸多困难,许多中小企业显得茫然失措。汇率的不断攀升,使有些企业越做越亏,不做不行,可谓欲哭无泪。关、停、转、整合,中小企业的困境有目共睹,危机重重。反映在参展上,有些中小企业相信了不规范的展览公司的低报价,结果被骗,或者签证办不出,摊位费无法退还,损失惨重的还是企业自己。中小企业必须积极面对现实,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有目的有选择地理性制订参展对策,只有发展才能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
 
  1.找有国营背景的有信誉的展览公司。在目前展览公司鱼龙混杂、良莠不齐的局面下,选择一家有实力、有保障的展览公司做为参展的组织单位,其服务和组织机构可以让人放心,能有效地保证参展企业的最大利益。比如同样碰到签证办不出的情况,只要不是参展商个人原因,其摊位费就可以酌情退还。而那些私人的小展览公司,尽管有庞大的招展队伍,但一般只是临时聘请合同人员,如果招展任务完不成就得走人,这样企业最后往往找不到最初的经办人,退还费用就无从谈起。全国各地的贸促会展览部,以及北京中字头的展览公司,各地外经贸系统的展览公司,都是值得信赖的组办单位。这些单位也有资格申请团组的中小企业资金补贴项目,免除了中小企业自行申请的种种手续和麻烦,甚至申请得不到批准的状况。
 
  2.提高产品档次,转变产品类型。中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的生产加工厂,大量的劳动密集性的企业和低附加值的产品,除了换回外汇,还换来了世界各国对“气候变暖”的谴责,以及国土严重的高污染的教训。中国要真正成为一个大国,一定要实行科技兴国战略。众多的中小企业应该明白,发展必须“人无我有,人有我精”。只有走在其他人的前面,有发展的眼光,把生产转到高附加值的产品上来,才有光明出路。同时,中小企业还必须有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是自己的,要坚决保护,是别人的,坚决不能侵犯。过去曾经发生过多起侵犯他人知识产权的案例,引起了参展国的极大不满。在德国一些著名的大型品牌展览会上,经常有经济警察不时巡查,这些都有损中国参展企业的形象。
 
  3.积极开拓新市场,走市场多元化的道路。传统的欧美市场,已越来越趋向饱和,企业间竞争不断,互相压价现象日益严重。尤其在专业品牌展览会上,往往产品雷同,报价成为了互相争夺客户的重要砝码,但得益的不是企业本身。外贸产品的反倾销,知识产权的不断纷争,使中小企业不堪重负。因此,走市场多元化道路,不失为对外参展的一条途径。一般来说,国家对中小企业参加非洲、南美洲、东南亚、东欧及俄罗斯的展览会,都可给予中小企业开拓资金的补贴,申请都可以得到批准。不仅摊位费补贴,宣传费、展品运输费和人员交通费,都可提交申请并有一定费用的补助。2008年开始有迹象表明,企业的参展重心已向非洲和中东倾斜,这些地区的热点展览会日益发展扩大,相信参加该地区展会的中小企业必将越来越多。
 
  4.要不断完善经营手段和模式。面对日益变化的国内外形势,尤其世界经济被预测为开始大衰退的严峻局面下,中小企业的自身建设和发展尤为重要。在对外报价时,尽量以当地货币或较稳定的欧元来结算。从目前的发展趋势看,美元对人民币的汇率还将不断变动,如果以美元结算的话,要有一个长远的规划,以规避不必要的汇率风险。同时,也要改变单纯外贸的经营模式,内外贸相结合,以扩大生产规模。其次,为降低国外参展成本,可以选择参加国内大型的专业展览会,邀请国外的客户到国内洽谈。比如由德国科隆展览公司和中国五金协会共同举办的“上海国际五金展览会”,其展览规模一年比一年发展壮大,来参观的国外专业客商也不断增加,这同样使中小企业获得了较大的经济效益和参展收益。
 

  综上所述,2008年的中小企业在考虑参加国外的展览会时,将不再重复过去那种盲目热情和跟风相随的无理性局面。在从紧的货币政策和世界经济大衰退的大框架下,谨慎参展和理性思考,将是中小企业不得不作出的选择。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下载『易会展APP』,了解更多展会信息!



网站主办单位:黑龙江省国际博览发展促进中心      电 话:+86-451-82340100      邮 箱:chn@gjcjzx.org.cn